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教学文档 > 教案

《草原》教案

时间:2024-06-13 21:20:32
《草原》教案七篇

《草原》教案七篇

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,时常需要用到教案,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,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。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?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《草原》教案7篇,欢迎阅读与收藏。

《草原》教案 篇1

教学目的:

1、理解内容,感受草原的美;

2、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。

教学过程:

第一课时

师:大家很喜欢音乐,那么,今天老师为大家找来了一首很美很美的歌曲,请大家欣赏后,说说这首歌曲描写的是什么地方。

(播放《草原之歌》乐曲)

师:大家说说歌中写的是什么地方?

生:(齐)草-----原!

师:大家听得很认真,也说得很正确,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16课。(师板书课题《草原》),在作者老舍先生的笔下,草原有什么特点,草原上的人们又有什么特点呢?请大家一起听一遍《草原》配乐朗读,再谈谈你的感受。

生:我感觉草原很大。

生:我感觉草原很美。

生:草原上的人很热情、好客。

生:草原上的物产很丰富,风俗很独特。

师:大家说得很好。让我都很想亲自去草原看看,亲自感受一下草原的乐趣。你们想去吗?好,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吧!(充满激情)请同学们自己把心带到草原中,去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吧!看一看,作者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景象?

(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)

师:这一段,作者写出了哪些景物?

生:天空、小丘……

生:羊群、骏马和大牛……

师:同学们找得很对,作者写草原,主要抓住了草原的天空、空气、大地、小丘、羊群等景物,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图。下面,请大家闭上眼,听老师读课文这一段,同学们脑海里想象作者描写的景物,结合你平时所见的这些景物形象,让它们在你的脑子里展开一幅幅画面,然后想一想,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?

(读后,同学们纷纷举手)

师:现在请同学们说说,作者是怎样写草原的天空的?

生:“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。”

师:为什么说“这里的天”比“别处的天更可爱”?

生:草原上的空气,非常清新,又没有污染,不象我们城市,受工厂废气浓烟污染,都看不见天空了。(掌声响起)

生:说明草原上的空气非常干净,草原一带山清水秀,所以感到清鲜。

师:同学们理解得很深刻,体会说得太形象了,而且说明大家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,非常关注生活,老师认为我们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积极投身到保护环境中来。好,那作者为什么要在“清鲜”和“明朗”这些词前加上“那么”呢?能否换一个词语?

师:面对此景,作者的心情怎样?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。

生:“总想高歌一曲,表示自己的愉快。”

师:是啊,作者初入草原,面对草原的明朗天空、清鲜空气,真是------,看大家能用什么词形容作者此时的感受?

生:心情开朗。

生:心旷神怡。

生:神清气爽。

师:好,非常好!那么,天底下的草原,在作者眼里,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?

生:“在天底下,一碧千里,而并不茫茫”。

师:你从“一碧千里”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?

生:大草原都是绿的。

生:大面积都是绿的。

生:“碧”就是青绿色,“一碧千里”是说“整个草原全是青绿色的,一眼望不到边。”说明草原又绿又大。

师:你们认为谁体会得最好?说得最具体?

生:第三个同学。

师:为什么又说“而并不茫茫”呢?

生一时接不上来。师引导:我们可以利用刚才这位同学的办法去试试:他是怎样理解“一碧千里”这个词的呢?请刚才这位同学给大家讲讲吧!

生:老师,我是通过来理解的。

师:对啊!我们也可以学学他吗?

(学生急不可奈地拿出字典查起来,不一会儿纷纷举手)

生:“茫茫”是“模糊、朦胧的样子”那么这句是说“草原虽然很大很大,但是并不模糊。

生:也可以说站在草原上可以看到很远,而且又很清楚。

生:与上文的“明朗的天空”、“清新的空气”连起来,使我想到草原很洁净,没有什么东西遮挡视线,所以作者才看得清,看得远。(掌声响起)

师:说得真好!我们就是应该这样联系上下文来体会。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草原的羊群、大地和小丘呢?

生:作者把草原的大地比喻成无边的绿毯,把羊群比喻成绿毯上绣着的白花。

生:小丘像一幅美丽的中国画。

师:大家读得很仔细。请大家看看黑板上的一幅图画(师出示图画,指认“羊群”和“小丘”。点拨“绿色渲染”就是“用绿颜色涂画的”,“墨线勾勒”指“用墨线把物体的轮廓勾画出来”)依据图画及文中内容,请大家谈谈,“绿色渲染”和“墨线勾勒”分别指什么?

生:绿色渲染说明草原这幅画的基本色是绿的。

生:绿色渲染还是说草原上都是绿的。

生:不用墨线勾勒说明草原上的小丘和平地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。

生:不用墨线勾勒说明小丘和平地连成了一个整体。

师:这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。请大家再读读第三句,就会明白。

生:(齐读)“四面都有小丘,平地是绿的,小丘也是绿的。”

师:草原上可谓“放眼处处皆绿色”。请大家找找,看哪个词写出草原这“绿”到底是怎样的“绿”?

生:“翠色欲流”

师:那是怎样的“绿”呢?

生:绿得快要流动。

生:是说绿的颜色很浓,好像要流出水来。

生:不仅说它绿得浓,还说它绿得鲜艳,光亮亮的。

生:对,因为草原上很洁净,草上没有什么灰尘和污染物,所以是这样,绿得鲜艳耀眼。

师:大家一个比一个体会得深刻。面对如此宽广、美丽的大草原,假若是你来到了它上面,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?

生:在草原上痛痛快快地跳上几圈。

生:在草原上美美地睡上一觉。

生:在草原上无拘无束地纵情高歌。

生:骑上一匹马,愉快地奔跑。

师:好,这都说明大家在草原上心情愉快、高兴。我们还是来看看作者此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吧!

生:很高兴,因为他想吟诗。

生:很留恋,舍不得离去,因为他站在那里“久立四望”。

生:作者还无比陶醉,从“连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,好像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。”看出,他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骏马和大牛来写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。

师:这样写有什么好处?

生:说明草原很美,连马和牛都吸引了。这样更突出了草原的美。

……此处隐藏8403个字……(板书:惊叹、舒服)

8。作者为什么会“惊叹”?“既……又……”表示什么意思?谁能用“既……又……”说一句话?

9。最后一句话写出谁的感受?为什么这样写?(骏马、大牛衬托景色的美丽)

10。小结:这节写作者初到草原看到的景象,从天空写到地面,置身于美丽的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,作者产生了特有的感受,情景交融。祖国的草原是这么美丽,让我们看这图景,听着草原音乐,把课文内容回味一遍,争取背下来。

(学生看图听音乐,教师随着音乐指点图景,即兴诵读)

11。指名试背。

二、讲读第二节

1。作者欣赏了草原美景,随汽车继续往前走,初入草原和快到公社时,作者分别听见了什么?看见了什么?产生了怎样不同的感受?

默读课文第二节并在练习题上填写表一,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填写。

2。“马疾驰,襟飘带舞”是何意思?

3。为什么说“象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”?

4。小结:作者初入草原,看不见什么东西,听不见一点声音,处在这种环境,使人产生一种辽阔、静寂的感受,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,看到了牛羊成群,主人迎客,听到了各种声响,自然引起了一种兴旺、热闹的感受。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,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,这说明,环境变了,事物也在变化。

三、作业:

1。背诵第一节。

2。练习作业第2题、第3题。

第三课时

教学重点

讲读三、四、五自然段,领会中心,点明写作特色。

一、复习检查

1。听写课后词语。

2。指名背诵第一小节。

二、讲读第三、四、五小节

1。出示课后题(3)

主客是怎样见面的?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我们的?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?

2。围绕以上问题,默读三至五小节,找出有关动词,填写在表(2)中,(指名将找到的动词填在黑板上。)

3。主客见面,作者写出了热情洋溢的气氛,主客之间是怎样握手的?(引读)怎样笑的?(引读)怎样说的?(引读)。你体会到此时大家的心情怎样?(高兴、欢乐、热情)有感情地朗读。

4。主客之间就是这么握着、笑着、说着,不知不觉进入了蒙古包,在蒙古包里,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?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蒙汉人民的深厚情意?

5。饭后,在草原上又举行了联欢告别仪式,让我们一起分享这蒙汉情深的欢乐吧。

(出示幻灯图景,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)

6。香醇的奶酒、激跃的赛马、嘹亮的牧歌、狂欢的舞蹈,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!可是夕阳西下,主客要分别了,如果这时你也在场,心情将是如何呢?

7。作者的诗句充分表达了这种心情。说说“蒙汉情深何忍别,天涯碧草话斜阳”的诗意。

8。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节。

9。这三节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?

三、总结全文

1。从全文看,前面两节主要是写什么的?

后面三节主要是写什么的?

2。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,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?

3。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。(略)

四、作业

课堂练习作业第4题。

附(A)

《草原》课堂练习题

表(1)

表(2)(填写有关动词)

一、抄写词语:

柔美( )( ) 奇丽( )( )

骏马( )( ) 回味( )( )

洒脱( )( ) 拘束( )( )

绿毯( )( ) 斜阳( )( )

一碧千里( )( ) 翠欲流( )( )

二、填空:

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_______,空气是_______,天空是_______,使我总想_______,表示我的_______。在天底下,_______,而并不茫茫。四面都有小丘,平地是_______,小丘也是_______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,一会儿又下来,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_______绣上了_______。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_______,就像只用_______,不用_______的中国画那样,到处_______,轻轻流入云际。

三、造句:

1。那么……那么……

2。既……又……

四、根据理解填空:

1。课文前两小节主要赞美________________

课文后三小节主要赞美__________________

2。解释诗句:“蒙汉情深何忍别,天涯碧草话斜阳”。________________

评:《草原》一文是作家老舍先生访问内蒙古草原后写的一篇访问记。作者对祖国草原的美丽景色赞叹不已,同时又热情地赞颂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意。文章文句优美,语言流畅,不愧为语言大师、散文名家之大作。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懂得事物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,难点是理解课文第一段对草原美景的描述。关于这篇文章谈两点教学设计。

首先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,创设情境教学。学生对草原没有什么直接的感受,因而对第一段的理解比较困难。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特点,我确定了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。准备了自己录制的配乐朗诵磁带和幻灯图片。用表现草原风景的幻灯图片,学生所熟悉的草原音乐,教师的感情朗诵给学生创设情境,让学生体验这种形声效果,充分进行想象,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。当学生所谈内容与课文描写大体相近时,说明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较好的认识,教师则在一旁稍加指点,使学生的认识与课文内容达到统一。采用这种方法教学,从情境到认识,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,与“事物与环境”这一阅读训练重点的理解也是一致的,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。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,激发学生学习兴趣,渗透美的教育。

其次,采用多种练习方法,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。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阅读训练。在课堂上要扎扎实实地给学生进行读、写、说的训练,实实在在地教给学生知识和学习方法,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。这篇课文分三教时完成。第一教时着重是预习,整体感知课文,自学生字新词,读通课文,质疑问难;第二教时是讲读第一、二段,体会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和草原美景;第三教时讲读后面三段,进一步掌握了物与环境的联系,体会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感情。预习、讲读和作业均在课堂内完成。

草原美景的理解光靠情境渲染是不够的,情境创设只能给学生增加感性认识。要真正理解草原的美景,还要从理解字词入手,同时加强读和写的练习。默读、听录音朗读、引读、齐读、诵读贯串在教学过程之中。讲读完了,用笔填写第一段中的重要词语,以巩固加深理解。在教学第二段的时候,根据阅读训练重点设计了表格让学生填写。这一练习有一定难度,学生通过认真自学、填写、可以增加对事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,同时让全体学生得到了一次训练。整节课应把主要时间给学生进行读、说、写的训练。

《《草原》教案七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